查询

启瞶振聋

qǐ guì zhèn lóng
Awaken the deaf
“启瞶振聋”的成语拼音为:qǐ guì zhèn lóng,注音:ㄑㄧˇ ㄍㄨㄟˋ ㄓㄣˋ ㄌㄨㄙˊ,词性:动词短语;作谓语、宾语、定语;有正义或褒义,年代:明代成语,出处:清邓显鹤《邹君墓志铭》:“居德善俗,启瞶振聋,儒者之效,匪徒言说。”清秋瑾《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回国》词:“仗粲花莲舌,启瞶振聋。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钟。,基本解释: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例句:《红楼梦》中,贾府有个贾瑞,他因为偷了宝钗的东西被贾府中的人打得耳朵发聋。后来宝钗对他说:“是你自偷东西,害的自己被打得发了聋,现在想让我救你的耳朵,这是启瞶振聋啊!”
拼音 qǐ guì zhèn lóng
注音 ㄑㄧˇ ㄍㄨㄟˋ ㄓㄣˋ ㄌㄨㄙˊ
词性 动词短语;作谓语、宾语、定语;有正义或褒义
英文 Awaken the deaf
年代 明代成语
解释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出处 清 邓显鹤 《邹君墓志铭》:“居德善俗,启瞶振聋,儒者之效,匪徒言说。” 清 秋瑾 《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回国》词:“仗粲花莲舌,启瞶振聋。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钟。
例句 《红楼梦》中,贾府有个贾瑞,他因为偷了宝钗的东西被贾府中的人打得耳朵发聋。后来宝钗对他说:“是你自偷东西,害的自己被打得发了聋,现在想让我救你的耳朵,这是启瞶振聋啊!”
补充纠错
上一个成语: 启宠纳侮
下一个成语: 杞国忧天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补充纠错
  • 发聋振聩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 下塞上聋塞:堵塞不通。聋:耳朵的听觉失灵。下边堵塞不通,上边听觉失灵。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传下达。
  • 醒聩震聋犹言振聋发聩。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 启瞶振聋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 装聋作哑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 不痴不聋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 装聋卖傻故意装作聋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装糊涂。
  • 不瞽不聋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 警愦觉聋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妆聋做哑假装耳聋口哑,故意不理睬。
  • 推聋妆哑指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
  •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 舌敝耳聋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 诈哑佯聋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 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 聋者之歌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並不了解其中真义。
  • 郑昭宋聋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比喻情况不同。
  • 昭聋发聩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 推聋作哑指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同“推聋妆哑”。
  • 震聋发聩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补充纠错
  • 光前启后犹光前裕后。形容人功业伟大。
  •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 不遑启处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
  • 承先启后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
  • 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 启宠纳侮指开宠端而招致侮慢。
  • 狡焉思启指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
  • 元戎启行指大军出发。
  • 黜昏启圣贬退昏庸,开启圣明。
相关汉字解释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