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
Let's be polite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的成语拼音为: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注音:ㄖㄤˋ ㄌㄧˇ ㄧ ㄘㄨㄣˋ,ㄉㄜ ㄌㄧˇ ㄧ ㄔˇ,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年代:古代成语,出处: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基本解释: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例句:《后汉书·卢植传》:“宴会之间,欢噱半晌,相与谈论,目不交睫。植作宽缓之状,唯识者了了,未达於三千人,隅嵗反道,所使物利在於民,又何足在官,虑在天乎!丞相问治官,对以为‘令一过一千,民富有余,法御有度,譬若雷雨顾定其川。’”
拼音 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
注音 ㄖㄤˋ ㄌㄧˇ ㄧ ㄘㄨㄣˋ,ㄉㄜ ㄌㄧˇ ㄧ ㄔˇ
词性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英文 Let's be polite
年代 古代成语
解释 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出处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例句 《后汉书·卢植传》:“宴会之间,欢噱半晌,相与谈论,目不交睫。植作宽缓之状,唯识者了了,未达於三千人,隅嵗反道,所使物利在於民,又何足在官,虑在天乎!丞相问治官,对以为‘令一过一千,民富有余,法御有度,譬若雷雨顾定其川。’”
补充纠错
上一个成语: 攘往熙来
下一个成语: 让三让再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补充纠错
  • 五尺童子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泛指儿童。
  • 尺兵寸铁比喻微小的武力。
  • 进寸退尺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到的少,失掉的多。
  • 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 斗米尺布指少量的粮食与布匹。
  • 足尺加二比喻过分、过头。
  • 火冒三尺形容愤怒到极点。同“火冒三丈”。
  • 天涯咫尺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 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 寸地尺天指一小块土地和天空。
  •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 百尺竿头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 一尺水十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 玉尺量才玉尺:玉制的尺,旧时比喻选拔人才和评价诗文的标准。用恰当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和诗文。
  • 尺二冤家指众多的求书画者。尺二,指卷轴高度。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蚯蚓虽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个城市淹没。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会引起大祸。
  • 目无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枉尺直寻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
  • 寸土尺地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极少的土地。
  • 寸土尺金比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
  • 去天尺五①指与宫廷相近。②极言地势之高。
  • 尺波电谢波,水波。指人世短促,如波逝电闪。
  • 尺寸之功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
  • 尺水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 鱼肠尺素指书信。
  • 咫尺之功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
  • 尺二秀才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盡”字的俗体“尽”字。
  • 寸长尺短比喻人各有长处和短处。亦指微才薄技。
  • 寸男尺女一男半女。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百尺无枝比喻罕见的大而有用之材。
  • 喙长三尺喙:嘴。嘴长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说。
  • 咫尺威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同“咫尺天颜”。
  • 尺板斗食旧时形容小官位低禄少。
  • 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 五尺竖子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 尺短寸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 五尺之童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 尺泽之鲵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 尺竹伍符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
  • 诎寸信尺诎:通“屈”,屈服、折服。信:通“伸”。屈折一寸,伸长一尺。比喻舍弃小的毛病,伸张大的事理。亦作“诎寸伸尺”。
  • 寸田尺宅比喻微薄的资产。
  • 近在咫尺咫尺:很近的距离。形容距离很近。
  • 得尺得寸得:取得,获得。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 得寸进尺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 咫尺天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
  • 尺寸之地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 尺幅寸缣指小幅书画。
  • 斗粟尺布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恶鬼;道:道行,道法。比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
  • 尺山寸水指每一小块山水。
  • 尺瑜寸瑕大塊美玉而小有疵病。比喻良才而有小缺点。
  • 寸兵尺铁比喻微小的武力。
  • 寸进尺退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 尺布斗粟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 寸阴尺璧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 咫尺之书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 尺步绳趋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伸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 无风三尺浪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 尺蠖求伸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
  • 尺有所短比喻事物有其短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合适的。
  • 得寸得尺指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也指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 尺壁寸阴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 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 六尺之讬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 断缣尺楮犹言断缣寸纸。残缺不全的书画。
  • 尺寸之柄柄:权力。指尺寸长大小的权力。比喻微小的权力。
  • 尺树寸泓泓:水深。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
  •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 昂藏七尺昂藏:登记表雄伟、气度不凡的样子;七尺:七尺高的身躯。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
  • 绳趋尺步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伸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 咫尺天涯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 寸长尺技犹言微才薄技。
  • 寸蹄尺缣比喻收受小贿。蹄,兽蹄;缣,黄色的细绢。
  • 咫尺万里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后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
  • 尺椽片瓦指建筑物遭受破坏后所剩无几的砖瓦木料。
  • 尺寸千里千里远景,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所见。
  • 尺幅千里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
  • 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补充纠错
  • 避让贤路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 行者让路行走的人相互让路。指大家都谦逊有礼。
  •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 让枣推梨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 拱手让人拱手:双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顺地让给别人。形容怯弱可欺或甘心为奴仆、附庸。
  • 让逸竞劳指安逸之事互相谦让,劳苦之事互相争抢。
  • 杯羹之让指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 廉泉让水廉:廉洁;让:谦让。原比喻为官廉洁,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
  • 退让贤路退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 推梨让枣指兄弟友爱。
  • 让三让再指几次三番地推让。同“让再让三”。
  • 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 谦让未遑遑:闲暇。谦让都来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
  •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 急病让夷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
  • 泰山不让土壤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各不相让让:歉让。互不谦让、让步。
  • 推贤让能推:举荐;让:谦让。举荐贤人,让位于能者。
  • 让再让三指几次三番地推让。
相关汉字解释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