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厉精图治

lì jīng tú zhì
make vigorous efforts to achieve prosperity
“厉精图治”的成语拼音为:lì jīng tú zhì,注音:ㄌㄧˋ ㄐㄧㄥ ㄊㄨˊ ㄓˋ,词性: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统治者,年代:古代成语,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3卷:“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基本解释: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例句:唐代杜甫《丹阳尹》诗:“爆竹聒耳杂烟尘,庙略三年鬓毛新。厉精图治水泽畅,奋发须臾展宏勋。”
拼音 lì jīng tú zhì
注音 ㄌㄧˋ ㄐㄧㄥ ㄊㄨˊ ㄓˋ
词性 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统治者
英文 make vigorous efforts to achieve prosperity
年代 古代成语
解释 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出处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3卷:“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
例句 唐代杜甫《丹阳尹》诗:“爆竹聒耳杂烟尘,庙略三年鬓毛新。厉精图治水泽畅,奋发须臾展宏勋。”
补充纠错
上一个成语: 厉精更始
下一个成语: 厉世摩钝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补充纠错
  • 拨乱反治犹拨乱反正。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操揉磨治犹言反复磨练。
  • 久安长治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 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 分而治之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 治国安民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 结绳而治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 鸣琴而治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 安邦治国使国家安定太平。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拿;治:惩处。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
  •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 反治其身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 诘戎治兵指整治军事。
  • 齐家治国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 治病救人治好病把人挽救过来。比喻帮助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
  • 文治武功比喻政治与军事。
  • 平治天下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 以夷治夷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 治丝益棼治:整理;益:越发;棼:纷乱。理丝不找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 文治武力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 缮甲治兵缮甲:修治铠甲。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 拨乱为治犹拨乱反治。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不治之症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
  • 闵乱思治指怜悯乱世而思盼治世。
  • 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 治郭安邦犹治国安邦。
  • 无为之治指道家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
  • 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 治丝而棼指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
  • 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
  • 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 唐虞之治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 修齐治平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 正理平治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使社会安定有秩序。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 剸繁治剧指裁处繁剧的政务。同“剸繁决剧”。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补充纠错
  • 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 蹈厉奋发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奋:振作;发:激励。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 变本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 疾声厉色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 发扬踔厉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 变贪厉薄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 声色俱厉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恶言厉色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 厉兵粟马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 深厉浅揭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 疾言厉气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 发扬蹈厉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 坚甲厉兵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 盛食厉兵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 色厉胆薄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 救时厉俗匡救时弊,纠正风气。
  • 奋发踔厉奋发有为,意气昂扬。
  • 风行雷厉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 疾言厉色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 夕惕若厉若:如;厉: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
  • 铺张扬厉原指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后多形容过分讲究排场。
  • 摩厉以须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 摩厉以需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同“摩厉以须”。
  • 矫世厉俗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 奋发蹈厉奋:振作;发:激励;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 磨砻底厉指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也指磨砺锻炼。同“磨砻砥砺”。
  • 砥节厉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
  • 砥厉名号指自修品节,以保令名。
  • 敦世厉俗使民俗敦厚,世风振兴。
  • 厉世摩钝厉:劝勉;钝:鲁钝。指磨砺世人,使笨拙的人奋发有为。
  • 磨砥刻厉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 厉行节约厉:严格。严格地实行节约。
  • 正言厉色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 雷厉风飞①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同“雷厉风行”。②严厉威猛。
  • 踔厉奋发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 渊涌风厉如水之涌,如风之疾。比喻谈吐滔滔不绝。
  • 正色厉声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矫尾厉角形容逞强好胜、趾高气扬的模样。矫尾,翘尾巴。厉角,磨头角。
  • 磨厉以须指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亦作“磨砺以须”。
  • 雷厉风行厉:猛烈。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 志美行厉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
  • 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踔厉风发踔厉:精神振奋,言论纵横;风发:象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
  • 扬厉铺张夸大渲染。
  • 蓬头厉齿形容头发蓬松,牙齿缺落,年高衰老的容态。
  • 砥厉廉隅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 蹈厉之志蹈厉: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
  • 整旅厉卒整训军队,激励士卒。
  • 外厉内荏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 激贪厉俗指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 即温听厉后以之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 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 踔厉骏发形容雄辩恣肆;议论纵横。
  • 再接再厉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 正言厉颜话语严正,表情严肃。同“正言厉色”。
  • 正颜厉色颜:面容。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 晨兢夕厉兢,小心谨慎;厉,严格。指终日勤勉谨慎。
  • 盱衡厉色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 敦风厉俗使民风纯朴敦厚。
相关汉字解释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