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鹿死不择音

lù sǐ bù zé yīn
A desperate man will resort to anything.
“鹿死不择音”的成语拼音为:lù sǐ bù zé yīn,注音:ㄌㄨˋ ㄙˇ ㄅㄨˋ ㄗㄜˊ ㄧㄣˋ,词性:复句式;作宾语;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地方,年代:古代成语,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基本解释:指庇荫的地方。音,通“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例句:传称:‘~’,谨冒昧略上。★《后汉书·皇甫规传》
拼音 lù sǐ bù zé yīn
注音 ㄌㄨˋ ㄙˇ ㄅㄨˋ ㄗㄜˊ ㄧㄣˋ
词性 复句式;作宾语;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地方
英文 A desperate man will resort to anything.
年代 古代成语
解释 指庇荫的地方。音,通“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例句 传称:‘~’,谨冒昧略上。 ★《后汉书·皇甫规传》
补充纠错
上一个成语: 鹿死不择荫
下一个成语: 鹿死谁手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补充纠错
  • 清音幽韵比喻文章造诣极深。
  • 水月观音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
  •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 八音遏密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 足音空谷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
  • 足音跫然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 北鄙之音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 音容笑貌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用以怀念故人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 音问两绝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 音信杳无没有一点消息。
  • 咬音咂字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
  • 一口同音犹言众口一词。
  • 正始之音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 德音莫违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 金口玉音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 纶音佛语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 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 同音共律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 一槌定音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同“一锤定音”。
  • 八音迭奏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 杳无音耗犹言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
  • 遗音余韵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韵致。形容作品美妙。
  • 渺无音信指毫无消息。亦作“渺无音讯”。
  • 渺无音讯指毫无消息。
  • 杳无音信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 众啄同音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 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 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
  • 音容宛在音:声音;容:容颜;宛:仿佛。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 陇头音信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 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 正声雅音纯正优雅的音乐。
  • 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
  • 瘏口哓音犹言舌敝唇焦。形容说话之多,费尽口舌。
  • 声音笑貌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 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 一锤定音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
  • 遏密八音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 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 鸾音鹤信比喻仙界的音信。
  • 哓音瘏口犹言舌敝唇焦。形容说话之多,费尽口舌。
  • 杳无音讯没有一点消息。见“杳无音信”。
  • 弦外有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 绕梁之音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 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 音容如在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同“音容宛在”。
  • 异口同音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 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 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
  • 亢音高唱亢:喉咙。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 跫然足音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 笙磬同音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
  • 养音九皋比喻贤才隐居修德。
  • 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以"鹿"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补充纠错
  • 鹿皮苍璧形容本末不相称。
  • 马鹿异形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 鹿驯豕暴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形容狡诈。
  • 马鹿易形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 鹿裘不完比喻检朴节俭。
  •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标枝野鹿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指太古时代。
  • 中原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 鹿死不择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 鹿死不择音指庇荫的地方。音,通“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 鹿走苏台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 心头鹿撞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同“心头撞鹿”。
  • 心头撞鹿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 鸿案鹿车比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甘共苦。
  • 鹿死谁手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 指鹿作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 以鹿为马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 獐麇马鹿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 铤鹿走险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同“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 小鹿触心头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 权移马鹿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 秦失其鹿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 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 即鹿无虞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 鹿车共挽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 挺鹿走险挺而走险。指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
  • 覆鹿寻蕉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 群雄逐鹿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 共挽鹿车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相关汉字解释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