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履险若夷

lǚ xiǎn ruò yí
handle a crisis without difficulty
“履险若夷”的成语拼音为:lǚ xiǎn ruò yí,注音:ㄌㄩˇ ㄒㄧㄢˇ ㄖㄨㄛˋ ㄧˊ,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年代:当代成语,出处:《晋书·姚苌载记》:“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基本解释:走险路如行平地。比喻不畏困难或本领高强。同“履险如夷”。,例句:你昨晚把亲兵通通留在城外……我真是有些担心。可是我看看你的神色,跟平常一样。你真是~,异乎常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
拼音 lǚ xiǎn ruò yí
注音 ㄌㄩˇ ㄒㄧㄢˇ ㄖㄨㄛˋ ㄧˊ
词性 作谓语、定语;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英文 handle a crisis without difficulty
年代 当代成语
解释 走险路如行平地。比喻不畏困难或本领高强。同“履险如夷”。
出处 《晋书·姚苌载记》:“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
例句 你昨晚把亲兵通通留在城外……我真是有些担心。可是我看看你的神色,跟平常一样。你真是~,异乎常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
补充纠错
上一个成语: 履险如夷
下一个成语: 履信思顺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补充纠错
  •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 夷然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 江左夷吾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业。后来诗文中多以之称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
  • 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 视险如夷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 不夷不惠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
  • 以夷治夷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 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 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视险若夷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同“视险如夷”。
  • 出夷入险出入于安危之中。
  • 以夷制夷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 毁宗夷族把同宗簇的人都杀死。
  • 詈夷为跖詈:咒骂;夷:伯夷;跖:盗跖。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好人。
  • 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
  • 急病让夷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
  • 赴险如夷赴:投身进去;险:危险;如:像;夷:平坦。走向危险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艰险。
  • 河溓海夷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 以夷伐夷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朝夷暮跖早晨被誉为伯夷,晚上被贬作盗跖。形容时论毁誉多变。
  • 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补充纠错
  • 卖履分香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 安常履顺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同“安常处顺”。
  • 足不履影比喻循规蹈矩。
  • 如履平地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 席履丰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同“席丰履厚”。
  • 履汤蹈火身入汤火。比喻处苦难之境。
  • 承星履草头戴星光,脚踏草地。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
  • 行不履危不走有危险的地方。
  • 遗簪堕履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 分香卖履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 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 步履蹒跚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了。
  • 戴圆履方履:踩着;圆、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间。
  • 进退履绳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同“进退中绳”。
  • 以冠补履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 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
  • 据义履方根据正道立身行事。
  • 黄冠草履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同“黄冠草服”。
  • 章甫荐履冠被垫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颠倒。
  • 鸣玉曳履佩玉饰曳丝履。指获高官厚禄。
  • 跋履山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 杖履相从指追随左右。
  • 含霜履雪比喻品行高洁。
  • 履霜之戒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 履信思顺笃守信用,思念和顺。
  • 截趾适履脚大鞋小,切断脚趾去适应鞋子的大小。比喻勉强凑合或无原则的迁就。
  • 剑及履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同“剑及屦及”。
  • 冠履倒置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戴天履地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 席丰履厚席:席子;指坐具;丰:多;履:鞋子,指踩在脚下的东西;厚:丰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
  • 登高履危比喻诚惶诚恐。
  • 履舄交错履舄:泛指鞋子。鞋子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宾客很多。
  • 履险如夷履:踩踏;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 步雪履穿形容人穷困潦倒。
  • 蹈仁履义遵循仁义之道。
  • 杖履纵横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 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 履机乘变犹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 履盈蹈满指荣显至极。
  • 贵冠履轻头足比喻主次或轻重颠倒。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葛屦履霜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 孤履危行指行为孤高独特。
  • 削足适履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 履仁蹈义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 履丝曳缟穿丝履,着缟衣。形容奢侈。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冠袍带履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 冠上履下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
  • 戴清履浊犹戴天履地。清指天,浊指地。
  • 戴霜履冰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 履险蹈危指经历危险。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 戴玄履黄犹戴天履地。玄指天,黄指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
  • 遗簪弊履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 西装革履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 如履如临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 履穿踵决鞋子破了,露出脚后跟。形容很贫苦。
  • 临深履薄深:深渊;履:踩踏;薄:薄冰。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
  • 冠履倒易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不衫不履衫:上衣;履:鞋子。不穿长衫,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样子。
  • 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 正冠纳履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 监市履狶比喻善于体察事物。
  • 曝骨履肠暴露尸骨,踩踏肠子。极言所酿战祸之惨烈。
  • 履霜知冰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 遗簪坠履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 履霜坚冰履:踩,踏。踩着霜,就想到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
  • 履险若夷走险路如行平地。比喻不畏困难或本领高强。同“履险如夷”。
  • 履足差肩足与足,肩与肩相接近,形容极亲近。
  • 截趾適履犹削足适履。比喻本末倒置或勉强凑合。
  • 纳履决踵纳:穿;履:鞋;决:破裂;踵:脚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穷困、窘迫。
  • 纳履踵决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
  • 郑人实履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刖趾适履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实际,勉强迁就,生搬硬套。
相关汉字解释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