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昧死以闻

mèi sǐ yǐ wén
To be ignorant of death
“昧死以闻”的成语拼音为:mèi sǐ yǐ wén,注音:ㄇㄟˋ ㄙˇ ㄧˇ ㄨㄣˊ,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年代:古代成语,出处:《史记·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宮。昧死以闻!”,基本解释: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例句: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却说徐庶闻曹操待刘备甚厚,心下颇有怀恨,于是装疯卖傻,口称思乡,时常夜哭。一日乐进、杨怀、徐晃、乐就等见了,便问曰:‘你何以如此?’徐庶曰:‘呜呜……我思家乡,不忍舍此,欲回。’乐就曰:‘非尔之能也,主公厚待尔,尔岂可背之?’乐进、杨怀、徐晃亦劝之。徐庶曰:‘然则你等与我言,我家近点倒好。’徐晃曰:‘尔岂置我于死地乎?’徐庶笑曰:‘我素有成名之姿,时间不久,必升大官,当有所封赏,你在我为督长史,亦免于此。’众点头应诺。”
拼音 mèi sǐ yǐ wén
注音 ㄇㄟˋ ㄙˇ ㄧˇ ㄨㄣˊ
词性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英文 To be ignorant of death
年代 古代成语
解释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出处 《史记·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宮。昧死以闻!”
例句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却说徐庶闻曹操待刘备甚厚,心下颇有怀恨,于是装疯卖傻,口称思乡,时常夜哭。一日乐进、杨怀、徐晃、乐就等见了,便问曰:‘你何以如此?’徐庶曰:‘呜呜……我思家乡,不忍舍此,欲回。’乐就曰:‘非尔之能也,主公厚待尔,尔岂可背之?’乐进、杨怀、徐晃亦劝之。徐庶曰:‘然则你等与我言,我家近点倒好。’徐晃曰:‘尔岂置我于死地乎?’徐庶笑曰:‘我素有成名之姿,时间不久,必升大官,当有所封赏,你在我为督长史,亦免于此。’众点头应诺。”
补充纠错
上一个成语: 昧己瞒心
下一个成语: 袂云汗雨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补充纠错
  • 博闻强识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
  •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 举世闻名举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 了然无闻了然;完全。完全没有听见。
  • 博物洽闻博、洽:广博。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 博学洽闻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 如是我闻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 听而不闻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 旷古未闻旷古:自古以来。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
  • 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 千闻不如一见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 朝闻夕改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 久闻大名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
  • 名闻遐迩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 广见洽闻洽:广博。看的广,听的多。形容见识广博。
  • 博闻强志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独学寡闻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 一闻千悟形容悟性极高。指略一指点,即完全了悟。
  • 逸闻轶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 博学多闻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 百闻不如一见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 惨不忍闻闻:听。凄惨得叫人不忍心听。
  • 没没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 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 寂寂无闻指毫无声息,默默无闻,没有名气。
  • 臭不可闻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 旷古奇闻旷古:自古所没有的。自古以来从未听到过的奇异事情。
  • 浅见寡闻浅见:肤浅的见解;寡闻:听到的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 逸闻趣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 骇人闻见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同“骇人视听”。
  • 遐尔闻名形容名声大,远近都知道。
  • 有闻必录闻:听到的;录:记录。听到什么,不管对不对,全都记录下来。
  • 晋惠闻蛙比喻愚昧寡闻。
  • 仁心仁闻闻:出名,有声望。有仁慈的心肠,有仁爱的声誉。
  • 没世无闻指终身不为人知。
  • 闻名丧胆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
  • 闻噎废食听到有人吃饭噎了一下,自己就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
  • 不求闻达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 骇人闻听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同“骇人听闻”。
  • 遐迩闻名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 不闻不问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 腥闻在上腥闻: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为丑恶的名声。比喻丑名远扬。
  • 博物多闻指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 强记博闻指记忆力强,见闻广博。
  • 闻宠若惊犹言受宠若惊。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 一无所闻一点也没有听说,丝毫也不知道。
  • 寡闻少见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 耳闻则诵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 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 目睹耳闻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鸡犬相闻指人烟稠密。
  • 不问不闻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 单见浅闻指见识短浅。
  • 不相问闻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博洽多闻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 碌碌无闻碌碌:平庸的样子。形容人平平庸庸,没有名望。
  • 博闻辩言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 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目击耳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 目见耳闻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 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
  •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 千古奇闻奇闻:惊奇动听的事情。少有的使人惊奇的事情。
  • 耳闻不如面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 耳闻目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逖听远闻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 前所未闻前:先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 鸡犬不闻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 传闻异辞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 杳不可闻再也听不到。形容声音断绝。
  • 区闻陬见见闻不广,学识浅陋。
  • 轶事遗闻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 洽博多闻指知识和见闻广博。
  • 束教管闻指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 闻名不如见面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
  • 惊见骇闻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同“惊耳骇目”。
  • 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 寡见鲜闻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 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 耳闻不如目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 逷听远闻“逷”同“逖”。指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 遗闻逸事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 亘古奇闻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 传闻不如亲见听人传说总不如亲眼所见。
  • 不相闻问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 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 所见所闻看到的和听到的。
  • 强识博闻指记忆力强,见闻广博。同“强记博闻”。
  • 轶闻遗事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同“轶事遗闻”。
  • 览闻辩见指见识多,能说会道。
  • 闻风响应听到风声就起而赞同支持。
  • 闻风远遁风:风声,消息;远遁:远逃。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
  •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 闻声相思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 兵闻拙速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 遐迩著闻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
  • 亘古新闻亘古:从古代到现代。从古到今很少的事情。
  • 先断后闻指先处理后奏闻。
  • 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 先行后闻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 厌闻饫听指充分听取。
  • 湮没无闻湮:埋没;无闻:没有知道。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 异闻传说不同寻常的奇异的消息。
  • 逸闻琐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 闻风而动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 闻风破胆听到一点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的极度惶恐。
  •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 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 耳闻目击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 遗闻轶事散失,遗留下来的事迹。
  • 款学寡闻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 鸦雀无闻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 洽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 闻风远扬风:风声,消息。指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
  • 闻雷失箸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 闻融敦厚待人温和宽厚。
  • 寡见少闻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 置若罔闻置:放,摆;若:好象。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 前古未闻指从来没有听说过。
  • 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诟如不闻诟:辱骂。被人辱骂却好象没有听见一样,不动声色,形容宽宏大量,有涵养。
  • 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 饫闻厌见饫闻:饱闻;厌见:饱见。指见闻甚多。
  • 闻风而起闻:听到;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 闻风丧胆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 闻所未闻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 遗闻琐事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同“遗闻逸事”。
  • 闻过则喜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 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 闻风而逃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 闻风而兴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同“闻风而起”。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补充纠错
  • 蒙昧无知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 暗昧之事指见不得人的丑事。
  • 负恩昧良昧:隐藏;良:良心。辜负恩情,泯灭良心。
  • 天造草昧①指天地之始,万物草创于混沌蒙昧之中。②指草创之时。
  • 暧昧之情行为不光明,内有不可告人的隐情。也指男女互相爱悦可能的私事。
  • 昧旦晨兴指天不亮就起来。多形容勤劳或忧心忡忡难以入睡。昧旦,天将明未明;破晓。
  • 游戏三昧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
  • 谩天昧地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
  • 此中三昧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 昧地谩天比喻昧着良心隐瞒真实情况,用谎言欺骗他人。亦作“昧地瞒天”。
  • 暧昧不明暧昧:含糊,不清楚。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形容态度不明朗,关系不鲜明。
  • 瞒心昧己昧:欺瞒。违背良心干坏事。
  • 诗家三昧指作诗的诀窍。
  • 不揣冒昧揣:估量,考虑。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 素昧生平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同“素昧平生”。
  • 昧己瞒心指违背自己的良心干坏事。
  • 昧死以闻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 瞒天昧地瞒、昧:隐瞒,欺骗。昧着良心隐瞒真实情况,以谎言骗人。
  • 得其三昧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 不弃草昧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
  • 昧地瞒天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
  • 素昧平生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
  • 愚昧无知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
  • 兼弱攻昧兼:兼并;昧:昏昧。兼并弱国,讨伐昏聩糊涂的君主。
  • 若明若昧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 拾金不昧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 夙兴昧旦黎明即起。形容勤奋。
相关汉字解释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