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文房四物

wén fáng sì wù
the " scholar 's four jewels
“文房四物”的成语拼音为:wén fáng sì wù,注音:ㄨㄣˊ ㄈㄤˊ ㄙˋ ㄨˋ,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年代:古代成语,出处: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基本解释: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例句: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秋菊已招领,乱红飘不尽,深藏活宝地;红烛递蜡忙,疑天莫白日,文房四物急。”
拼音 wén fáng sì wù
注音 ㄨㄣˊ ㄈㄤˊ ㄙˋ ㄨˋ
词性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英文 the " scholar 's four jewels
年代 古代成语
解释 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出处 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例句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秋菊已招领,乱红飘不尽,深藏活宝地;红烛递蜡忙,疑天莫白日,文房四物急。”
补充纠错
上一个成语: 文房四士
下一个成语: 文房四艺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补充纠错
  • 地大物博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 比物假事假借相类的事物,相进行比较归纳。
  • 物极必返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同“物极必反”。
  •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 物力维艰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
  • 物换星移物换:景物变幻;星移:星辰移位。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
  • 物议沸腾议论纷纷,指舆论强烈。
  • 尤物移人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
  • 人非物是指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 爱人利物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
  • 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 比物属事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 博物洽闻博、洽:广博。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 天生尤物指容貌艳丽的女子。
  • 物极则反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 物至则反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同“物极则反”。
  • 夹袋人物旧指当权者的亲信或存记备用的人。
  • 博物君子指博学多识的人。
  • 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 成己成物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 物华天宝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 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 人亡物在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价廉物美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 恐遭物议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 轨物范世谓作事物的规范、世人的榜样。
  • 别无他物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东西。同“别无长物”。
  • 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 非池中物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 物尽其用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 傲世轻物傲世:傲视当世;物:他人或环境。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
  • 一切万物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 见物不见人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 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 敖世轻物敖,通“傲”。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
  • 一表人物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 物腐虫生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
  • 物竞天择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货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 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 随物赋形指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 臧否人物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 残民害物摧残百姓,损害财物。
  • 一物不知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 与物无竞指与世人无所争竞。
  • 丑类恶物指坏人。
  • 比物此志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 民安物阜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 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 轻世傲物藐视世俗,为人傲慢。
  • 一无长物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 格物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 物美价廉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 物归原主归:还给。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
  • 物在人亡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与物无忤指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
  • 薄物细故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
  • 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 开物成务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 一物降一物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 睹物思人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 身外之物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 万物之灵万物:泛指天地间的所有生物;灵:聪明、灵巧。世上一切物种中最有灵性的。指人而言。
  • 风流人物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 圈牢养物圈牢:养牛马的地方。饲养在圈中的牲畜。比喻任人驱使,毫无自由的人。
  • 超然物外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 物以群分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同“物以类聚”。
  • 物以希为贵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同“物以稀为贵”。
  • 缘情体物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 整躬率物整饬自身做出榜样,以为下属示范。
  • 矫时慢物矫时:矫正时俗。慢,傲慢。指对现实不满,态度傲慢。
  • 九流人物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
  • 赌物思人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所遗下的物品,就想起该人。
  • 睹物兴情见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种感情。
  • 逴俗绝物犹言超世绝俗。
  • 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
  • 物离乡贵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 随物应机顺应事物而机变。
  • 遗物识心指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 有物有则指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
  • 比物丑类指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 博物多闻指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 引物连类指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它事物。
  • 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 睹物伤情看到东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伤感动情。形容深切的怀念。睹:看见。
  • 人稠物穰稠:稠密,多。穰:丰盛。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形容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 济人利物指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
  • 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 智周万物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 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 言之有物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
  • 物阜民安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 物伤其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 物稀为贵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同“物以稀为贵”。
  • 物以类聚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 触物伤情触:触动,感动。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
  • 托物寓感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 比物连类连:连缀。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对比。
  • 盗跖之物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 辨物居方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 逆天暴物违反天意,残害万物。
  •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 利时及物指救世济物。
  • 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
  • 推己及物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同“推己及人”。
  • 傲睨万物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 柴天改物指改朝换代。改物,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
  • 风云人物指活跃一时,言论行为能影响大局的人物。
  • 物以稀为贵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 托物寓兴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 筐箧中物比喻平常的事情。
  • 仁民爱物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 抚世酬物指治政理事,待人接物。
  • 轻视傲物轻:轻慢;世:世人;傲:傲慢;物:人,公众。对世俗之事一概不放在眼里。
  • 负才傲物指依恃才学,骄傲而看不起旁人。
  • 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
  • 杯中之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同“杯中物”。
  • 连类比物连:连缀。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对比。
  • 千秋人物指名垂后世的人物。
  • 牵物引类指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
  • 以言徇物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
  • 物极将返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同“物极则反”。
  • 空洞无物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
  • 托物引类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 星移物换星移:星辰移位;物换:景物变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
  • 更姓改物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 逐物不还指沉湎于世俗。
  • 探囊取物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 怙才骄物犹言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 玩物丧志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 威刑肃物以严刑使人恭顺。
  • 推诚接物拿出真心来对待别人。
  • 触物兴怀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 光复旧物光复:恢复;旧物:旧有的东西。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 逍遥物外指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 言必有物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 傥来之物傥来:偶然、意外得来的。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
  • 体物缘情指诗赋的状物与抒情。
  • 头面人物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名声或势力而又经常抛头露面的人。
  • 矫情镇物矫情:克制情感。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 药笼中物药笼中备用的药材。比喻备用的人才。
  • 玉堂人物泛指显贵的文士。
  • 民康物阜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 托物连类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见“托物引类”。
  • 倘来之物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东西。同“傥来之物”。
  • 胸无宿物宿:过夜。胸中没有过夜的东西。比喻心地坦率,没有成见。
  • 即物穷理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指“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 遗物忘形泯灭物我界限,指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 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 遇物持平指对待人和事持公正态度。
  • 托物感怀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 枉物难消指不义之财难于消受,反而招灾惹祸。
  • 萧然物外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 托物陈喻借事物设喻。
以""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补充纠错
  • 修文偃武修:昌明,修明;偃:停止。提倡文教,停息武事。
  • 文君新寡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
  • 文人相轻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
  • 地下修文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 半文半白文言和白话夹杂。亦作“半文不白”。
  • 犀顶龟文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 弃文就武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 分文不名名:占有。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比喻非常贫困。
  • 回文织锦比喻有关相思的绝妙诗文。
  • 一代文宗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 多文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同文共轨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 分文不值形容毫无价值。
  • 通文达礼指有学问懂礼仪。
  • 通文达理指有学问懂道理。
  • 不直一文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 分文未取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同“分文不取”。
  • 片文只事指零碎不全的佚文轶事。
  • 文恬武嬉恬:安闲;嬉:玩乐。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
  • 微文深诋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 鱼质龙文鱼的实质,龙的外表。谓虚有其表。
  • 下笔成文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 分文不取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
  • 分文不直直:同“值”。一分钱一文钱也不值。形容没有任何价值。
  • 人文荟萃人才和文物众多,并聚集在一地。
  • 唾地成文形容文思敏捷。
  • 高文典策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同“高文典册”。
  • 文经武略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 言文行远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 一纸空文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 有文无行虽有文才而人品不好。
  • 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指文章通顺。
  • 较武论文较:比较,评论。评论武艺,谈论文章。
  • 文人墨士泛指文人、文士。
  • 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 文似其人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
  • 文章山斗指文章为人所宗仰。
  • 质非文是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 横僿不文僿,粗鄙。粗鄙没有文化。
  • 允文允武形容能文能武。
  • 识文断字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 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 流言飞文犹言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 通文达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 文人学士泛指文人、文士。
  • 文身剪发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同“文身断发”。
  • 文无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同“文不加点”。
  • 文章盖世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
  •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 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 才兼文武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 乃武乃文本用以赞誉天子之德,指其文经天地,武定祸乱。后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亦作乃文乃武。
  • 深文大义指深奥的大道理。
  • 圣神文武称颂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词。
  • 深文曲折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 孤文断句指片断、孤立的文句。
  • 弃文存质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 表面文章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 多文为富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 文经武纬经、纬:编织物的纵线与横线。指从文武两方面治理国家。
  • 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 膏粱文绣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
  • 文圆质方指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 临文不讳临:及;讳:避讳。作文时不须避讳。
  •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
  • 文章宗匠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
  • 文治武功比喻政治与军事。
  • 以文害辞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 大做文章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 善文能武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 偃兵修文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同“偃武修文”。
  • 慧业文人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 纬武经文指有文有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 偃武崇文停息武备,崇尚文教。
  • 偃武兴文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同“偃武修文”。
  • 偃武修文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 饰非文过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 博文约礼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 揆文奋武施行文教,振奋武事。
  • 高文典册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 龟文鸟迹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 文房四艺指琴、棋、书、画。
  • 望文生训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同“望文生义”。
  •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 文江学海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 通文调武指卖弄文才和武艺。
  • 文武差事比喻明劫暗偷。
  •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 祝发文身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 文星高照比喻文运亨通。
  • 繁文末节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 一文不名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 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
  • 文章魁首魁首:为首的,这里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写得最好,文才极高。
  • 情文并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
  • 废文任武文:文治;任:任用;武:武力。废掉文治,任用武力。指轻文重武。
  • 舞笔弄文指舞文弄墨。
  • 酸文假醋形容装出一副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秉文兼武犹言能文能武。
  • 满腹文章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 弄法舞文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条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 识文谈字知晓文字。
  • 深文峻法犹言严刑峻法。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 缘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
  • 单文孤证仅有的证据。意指不足凭信。
  • 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
  •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 文籍先生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 大块文章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 文君新醮醮:旧指女子出嫁,这里指再嫁。原指汉代卓文君嫁司马相如事。后指寡妇再嫁。
  • 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 骥子龙文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
  • 黼黻文章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 强文假醋指假斯文。
  • 出文入武指文武兼备。
  •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 厚貌深文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 断发文身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 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 文治武力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 俗下文字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 同文共规比喻国家统一。同“同文共轨”。
  • 武偃文修文治已实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 舞文弄法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
  • 秉文经武执掌文事,经营武备。
  • 百代文宗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文人楷模的人物。
  • 偃革尚文停息武备,注重文教。
  • 遗文逸句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
  • 深文巧诋罗织罪名,蓄意毁谤。
  • 偃武觌文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同“偃武修文”。
  • 孤文只义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 广文先生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 斯斯文文形容举目文雅。
  •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 掌上观文比喻极其容易,毫不费力。
  • 析律舞文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 旁文剩义次要的文字和内容。
  • 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
  • 文理不通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 文深网密用法严刻,法网严密。
  • 文搜丁甲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 文武全才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的人才。
  •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文献之家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 文修武偃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指天下太平。
  • 文章经济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
  • 文章宿老宿:年老的,长期从事的。指擅长文章的大师。
  •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 文子文孙指周文王的子孙。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
  • 重厚少文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
  • 乔文假醋指假斯文;假道学。
  • 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 大有文章指话语、文章、或已表露的现象之中,很有令人难以捉摸的意思或别的情况。
  • 枕典席文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 以文乱法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 舞文饰智指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 舞文玩法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同“舞文弄法”。
  • 披发文身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 入文出武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 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同“半文半白”。
  • 深文周内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 偃武行文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同“偃武修文”。
  • 浮文巧语华丽而空泛的言词。
  • 遂非文过饰非文过。掩饰错误和过错。
  • 演武修文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
  • 奇文瑰句瑰:珍奇。优美的文章。
  • 文弛武玩文武官员玩忽职守。
  •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 粗通文墨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 文房四侯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
  • 文房四物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 潘文乐旨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 文奸济恶掩饰奸诈,助长恶行。
  • 文君司马后指相爱的情人或夫妻。
  • 文婪武嬉指文武官员习于安逸,贪婪成性。
  • 文山会海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 文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 文韬武略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 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烦文缛礼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
  • 不立文字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 文修武备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规,已符合标准。备:准备完毕。谓文治和军备都已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 一文如命把一文钱看得象性命那样重。比喻极端吝啬。同“一钱如命”。
  • 文章憎命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 文章宗工为人所宗的文章高手。
  • 经文纬武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
  • 雄文大手擅长写作宏伟诗文的高手。
  •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 卖文为生指以出卖诗文所得来维持生计。
  • 舞弄文墨①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辞;耍笔杆子。亦作“舞文弄墨”。
  • 舞文弄墨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 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官样文章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 奇文共赏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
  •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 文觌武匿艺文兴而武道隐。指尚文之风大盛。
  • 咬文齧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 主文谲谏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 文理俱惬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
  • 拘文牵义拘泥于字义、文义。
  • 强文浉醋指假斯文。同“强文假醋”。
  • 文身翦发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同“文身断发”。
  • 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 文武兼备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 繁文缛节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 文章巨公巨:大。文章大家。形容文才出众。
  • 文子同升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 书同文,车同轨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 兴文匽武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 深文傅会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 不文不武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 祖武宗文祖袭武王,尊崇文王。指尊崇祖先。
  • 琴挑文君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
  • 高文大册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
  • 文风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 文期酒会旧时文人定期举行的诗酒集会。
  • 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 字顺文从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 樽酒论文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 飞文染翰挥笔疾书。
  • 文行出处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 文章星斗是文章之冠首,形容人文章写得漂亮,超群出众。
  • 文宗学府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 深文附会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同“深文傅会”。
  • 典章文物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 铺采摛文指铺陈文采。
  • 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亦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 文人无行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 余风遗文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余,通“馀”。
  • 文质斌斌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同“文质彬彬”。
  •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梳文栉字指训释文字。
  • 舞文巧诋玩弄文字,诋毁构陷。
  • 温文儒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 文不对题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
  • 咬文啮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 文过遂非掩饰过失,顺随错误。
  • 雕文刻镂指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以为文饰。
  • 文房四士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 文章钜公文章大家。形容文才出众。同“文章巨公”。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 执文害意指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 雕文织采比喻词藻华丽。
  • 文武双全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 反面文章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
  • 能文能武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
  • 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 讲文张字指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 乃文乃武赞美人文、武兼备。见乃武乃文。
相关汉字解释 补充纠错